查看原文
其他

周日读诗 | 庙堂无策可平戎

程千帆 程门问学 2021-06-12


伤春

陈与义


庙堂无策可平戎,坐使甘泉照夕烽。

初怪上都闻战马,岂知穷海看飞龙!

孤臣霜发三千丈,每岁烟花一万重。

稍喜长沙向延阁,疲兵敢犯犬羊锋。


 ▍注释

庙堂:朝廷,政府。

平戎:指消除金朝入侵的祸害。

坐:因。

甘泉照夕烽:汉文帝时,匈奴入寇,烽火一直照到了离首都长安不远的甘泉宫,此喻金人入侵北宋首都汴京。

上都:长安,这里借指汴京。

穷海:海的尽头。

飞龙:皇帝的代称,指宋高宗。建炎三年(1129),金人渡江南下,高宗曾由临安(今杭州)、明州(今宁波)一直浮海逃到温州。

孤臣:被冷遇的臣子,诗人自称。他从宣和六年(1124)被贬谪,作诗时还没有起用。

霜发三千丈:形容愁多。李白《秋浦歌》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。”

烟花:这里指汴京的景物。

一万重:形容繁盛。这句是说沦陷后的汴京每年景物依旧,人事全非。杜甫《伤春》:“关塞三千里,烟花一万重。”作者这里是有意地以杜句对李句。改李诗“白发”为“霜发”,也是为了与杜诗“烟花”作对。

向延阁:指向子諲,字伯恭。他曾任直秘阁的官职。宋代秘阁相当于汉代宫廷藏书处延阁。建炎四年(1130),向曾在长沙阻击敌人。

犬羊:对侵略者的贱称。


 ▍品评

这首诗是建炎四年(1130)诗人避兵邵州(今湖南邵阳)时写的,正是向子諲在潭州(今长沙)进行了非常艰苦的保卫战之后。胡宏《向侍郎行状》载其事略云:“敌知不可屈,大治攻具,悉从薄城。公登门誓众,激以忠义。将士协力,昼夜捍御。虽杀伤相当,而骁将皆死。凡八日而城破。公率军民入子城,巷战两日,敌纵火,烧延府舍,公犹在谯楼督战。敌兵已四合,兵民惧公之陷于敌也,拥公下楼,死战,焚敌栅,夺门以出。遂渡水,军于江西。长沙之人咸从公,以忠义自言,无一降贼者。敌以故不敢离城纵掠,留四日而遁。公即入城,锄治强蠹,抚安良善,上章以失守自劾。”以谪宦身份在流亡中的作者对当时国家的命运十分担忧,所以对虽然败北却敢于战斗的向于諲,仍然给予赞美。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,他不能不可又不甘心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,这就形成了通篇沉郁顿挫的风格。首联平叙,谴责庙堂之无能,是全诗主旨。次联写节节败退,政权南迁。三联出以对比,人事全异而景物依然。这些事实确实令人伤感,但作者笔下,却并无颓靡衰飒之气。这就使结联的稍喜中透露着希望的曙光。

陈与义的诗是通过先对黄庭坚、陈师道的学习,然后又逐渐摆脱他们的影响而接近社甫,最后自成一家的。所以宋元之际的方回认为杜甫是江西派的一祖,而黄及师道、与义为三宗。有人对此不以为然。一般说来,诗派的出现和形成,至少在我国古代,绝大多数是出于后人的探索,然后加以指目。它本身也就必然会随着后人的研究和理解而在内容上有所充实、变化和发展。方回根据严羽的陈与义“亦江西之派而小异”的意见,在研究杜甫以及被人指目为江西诗派的诸家作品之后,提出了一祖三宗之说。作为一家之言,当然其是非是可以讨论的,但若是认为被人归入某一流派的诸诗人,就只可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风格而忽视彼此之间发生的变异,从而否定其流派归属与传承,似乎也同样值得讨论。




陈与义(1090-1138)

字去非,洛阳人。政和三年(1113),上舍及第,授开德府教授,累迁太学博士,擢符宝郎。绍兴元年(1131)迁中书舍人,拜吏部侍郎,旋为翰林学士,参知政事,后请闲,卒。有集二十卷,词一卷,今存。白敦仁《陈与义集校笺》最为精善。


程千帆 |《读宋诗随笔》


【往期回顾】

卧听疲马啮残刍 | 晁端友《宿济州西门外旅馆》

马蹄催趁月明归 | 岳飞《池州翠微亭》

愁情不断如春水 | 寇凖《追思柳恽汀洲之咏,尚有遗妍,因书一绝》

一枝剩欲簪双髻 | 陈师道《谢赵生惠芍药》三首选一

有情芍药含春泪 | 秦观《春日五首》选二

晨昏浮动两潮来 | 赵抃《次韵孔宪蓬莱阁》

隐隐山前日半衔 | 李觏《忆钱塘江》

藕花无数满汀洲 | 道潜《临平道中》

开窗放入大江来 | 曾公亮《宿甘露僧舍》

野芳虽晚不须嗟 | 欧阳修《戏答元珍》

赖是丹青无画处 | 司马池《行色》

油壁香车不再逢 | 晏殊《寓意》

已落犹成半面妆 | 宋祁《落花》

满川风雨看潮生 | 苏舜钦《淮中晚泊犊头》

载将离恨过江南 | 郑文宝《绝句》三首选一


欢迎加入“宋诗爱好者”群,一起读宋诗!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